2023年上海某生殖中心的实验室里,胚胎学家李医生正在操作显微注射仪。屏幕显示放大400倍的卵子表面,直径仅0.1毫米的玻璃针管精准刺破透明带——这个场景,正是第二代试管婴儿(ICSI)技术的核心画面。自1992年首例ICSI婴儿诞生以来,这项技术已帮助全球超500万家庭实现生育梦想,其中我国每年进行的ICSI周期数正以15%的速度递增。
与第一代试管婴儿让精卵自由结合不同,ICSI实现了『指哪打哪』的精准操作。数据显示,针对严重少弱精患者,ICSI将受精率从常规IVF的20%提升至70%以上。北京协和医院生殖中心2022年统计显示,采用ICSI技术的临床妊娠率达到52.3%,较普通IVF提高近10个百分点。
但这项技术也带来新课题。南京医科大学团队研究发现,ICSI子代出现尿道下裂的风险比自然受孕高1.5倍,虽然绝对风险值仅为0.3%。『就像用镊子夹核桃,难免会留下细微痕迹。』从事辅助生殖20年的王主任这样比喻。
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张女士夫妇,经历了3次ICSI失败后陷入纠结。『每次看着胚胎停止发育的报告,就像在赌俄罗斯轮盘。』她提到的正是ICSI技术中约5%的完全受精失败风险。而广州某富商为选择胎儿性别,要求医生对12枚胚胎进行PGT筛查的事件,则暴露出技术滥用隐患。
值得关注的是,我国2021年修订的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》明确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。『技术是刀,关键看执刀人的心。』北大医学伦理专家陈教授强调,生殖中心每月进行的伦理审查会议,正是给技术套上缰绳。
在郑州某生殖中心走廊,贴着近百张ICSI宝宝照片。3岁的乐乐对着镜头做鬼脸,他的父亲曾是严重畸精症患者。『孩子第一次喊爸爸时,我对着检查单哭了半小时。』这种人间烟火气,恰是冷冰冰的技术数据无法呈现的温度。
台湾地区2022年推出的『胚胎发育直播』服务引发热议。虽然每天60秒的视频要价2万元新台币,仍有30%的夫妇选择购买。『看着细胞分裂的过程,突然有了当妈妈的实感。』参与者林女士的反馈,揭示出生殖技术中的人文渴求。
英国科学家正在研发的AI精子筛选系统,可将ICSI成功率提升至68%。而日本某实验室尝试用激光代替显微针头,使卵子损伤率降低40%。技术的进步永不停歇,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提醒:『我们不是在制造商品,每个胚胎背后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。』
在成都举办的第四届辅助生殖伦理研讨会上,参会者达成了一个共识——ICSI技术应该像桥梁,连接的是生命的渴望与医学的克制。当34岁的李女士抱着ICSI双胞胎走出医院时,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。这抹剪影里,既有科技的力量,更有人性的微光。